好文分享!
这是科研范式的变革。就这个 PUCT(Predictor + UCB applied to Trees),面对这类任务,核心从解题彻底变成了找题,转变为设计完美的、能够准确反映科学目标的度量标准。
这里收藏着所有已解析的符文、战术分析以及和宇宙图灵机共振的记录。
这是科研范式的变革。就这个 PUCT(Predictor + UCB applied to Trees),面对这类任务,核心从解题彻底变成了找题,转变为设计完美的、能够准确反映科学目标的度量标准。
编译器优化的进步历史像是开源节流,一方面是优化算法的进步,另外一方面则是向它提供更多的信息推移语义约束的边界。如果在 modern C++ 的视角下审视模板元编程,还是应当回到模板抽象一类过程的实质做 policy-driven 的本义,用模板实现编译期计算斐波拉契数列更多是 C++11 之前一种无可奈何的举措。
正如学术品味是需要磨练的一样,寻找需求之中同样有大量的隐性知识,这也是需要磨练的,而且是支撑大学的叙事所拒绝提供的;因为它教你如何“解题”,却不教你如何“找题”。而“找题”的能力——也就是发现和定义有价值问题的能力——在未来会远比“解题”的能力更加珍贵。
现在对深度学习一拥而上,无非是 investor,但实际远远到不了 AI-native 的 believer
年轻计算机人(比如我)应该干的事情(Free & Beginner ver.)!
我承认,我确实B站刷得太少了没有养好号,但是它的推荐算法个性化真的太糟糕:你或许可以匹配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的方向,但是你又不给我匹配足够的内容深度和信息密度,而只是单纯地匹配标签——信噪比太低了,体验很差。
纯粹的形式模型往往是现实的一个投影,是一种选择性的反映,作为逻辑模型的算法在现实中也面临着适用范围的审慎。
没有最完美,只有最合适;在现实约束下可能性的疆界内起舞,正是计算机科学的魅力所在~
这个东西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壁垒的技术了,早已不是玩具性质或者学生性质的了。
GPT-5 确实写出了标准库的风范!
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C视作C++的 subset,但是事实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是不得不重视的。